上个月底,大学同学倒腾着十年聚会的事儿,终于在金秋教师节,天南海北的同学们十年后又聚在了北京。07年毕业后,很多同学选择留在人才密集、有活力的首都,十年过去了,大家也纷纷在北京安了家。短短几日相聚,大家话学生时代的情怀,也叙十年来的工作生活。

Y,和我不是老乡,但以前寒暑假我们都会坐一趟火车,他比我早几站下车,没毕业的时候就打定主意要留在北京,说北京机会很多。这十年下来,也算在北京安定下来了,买了房买了车,结了婚有了娃。席间我们聊天,他和我说,毕业后换了两三份工作,第三份工作让他有了在北京买房的希望,也就稳稳妥妥规规矩矩地做了七年,现在也算刚做到中层,年薪税后20万RMB,每月还着房贷、养着家,谨慎的花钱过日子。对于我们三四线城市的人来说,年薪税后20万挺不错的,但是他说在北京,怎么存钱都不会嫌多。他说他很焦虑,这些年有朋友同事邀请他自主创业,他觉得现在的工作有一份稳定的收入,也要靠着收入来维持稳定的生活,所以不敢轻易放弃。

他看到当年那些“不如他”的人现在赚了不少钱,过得比他好,也看到像他这样的人,一直苦逼的挣扎着。北京这片资源超多、有无限可能的土地,他却像个旁观者。他的这份薪水,在北京过得很鸡肋,吃不好也饿不死,城市的热闹,他却像个局外人。

可能很多人觉得他很矫情,但细想下来却是合情合理的,传统的工资收入,在一轮又一轮的经济更替浪潮中,变得特别尴尬。高收入至少有两个特点:高风险和稀缺性。你想拿工作,就意味着你想旱涝保收,不敢冒险的人,职场风险指数可能会越来越高,因为你得依附行业。当身边的环境波涛汹涌时,自己一直平静,也可能说明我们所处的行业正在被更替。

举个例子,H同学毕业后回到家乡,考到政府机关,是机关里的笔杆子,是领导的贴身秘书。在当地绝对是有头有脸的人,捧着铁饭碗,有不错的仕途,可是他也说他很焦虑。

他说毕业后回家考公务员,没有做过其它工作,每每和北上广这种一线城市的朋友聊天时,大家都很羡慕他现在安稳自在的日子,可是他却觉得他离朋友们的世界非常远,有种落后和OUT的感觉,这样的感觉挺恐怖的。

公务员这样的工作,会受到很多体制内的制约和周边环境影响,绝大部分人很难舍弃安逸的状态,去开发另一种人生和工作模式。而作为他们本身,想必也是非常想感受外面世界的样子。因为谁也不想成为“原始人”。

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,生活在这飞快更新、互联交替的时代,前所未有的机遇和随时到来的淘汰,在挑选工作和职场规划时,收入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了。我们或许要多想想,如何把自己变得不可替代、变得更有话语权,如何抓住机遇,逆转不良态势,就像体制内的人,时刻要保持离开体制的能力,那些固定领工资的人,也可以重新评估下自身的价值,工资可能低估了你的价值。

并不是创业才能获得成功,而是我们的思维方式。工作不仅仅是解决生存问题,也不是身份和地位,更多的是资源和机会。

任何时候,居安思危,不要被职场拖垮,因为当个人和组织的关系不再高度粘黏和依附,当一个人感受到财务自由、对职场充满期待、感觉有无限可能的时候,说明你正在主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。

非常感谢爱学习的您,关注E维课堂的系列课程。

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栏目,请帮助我们分享到朋友圈,谢谢!

如您有office相关的问题

欢迎与表姐互动

希望我们每天的分享

能给你的工作、生活增加些许乐趣

我是柚见小娴,愿一直陪伴你^^