兰州 切换城市

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:

    热门
    城市

    信息资讯

    发布投稿
    客服热线0931-4867676
    广告

    《狗十三》,一场暗色成人礼下的成长阵痛

    2019-07-02 16:41:53

    阅读:1123

    评论:0

    举报

    [摘要] 《狗十三》,可以说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华语青春片。它把“中国式家庭教育”和“青春的阵痛式成长”两个问题刺骨地抛了出来。这部电影虽然雪藏五年后才终于得以公映,但时间并没有磨损这部独特青春片的力量,反而让它成为了十分最有话题度的华语电影。不得不说,这部电影反映的教育问题,大多数家庭也都会经历。电影讲述了13岁

    《狗十三》,可以说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华语青春片。它把“中国式家庭教育”和“青春的阵痛式成长”两个问题刺骨地抛了出来。

    这部电影虽然雪藏五年后才终于得以公映,但时间并没有磨损这部独特青春片的力量,反而让它成为了十分最有话题度的华语电影。不得不说,这部电影反映的教育问题,大多数家庭也都会经历。

    电影讲述了13岁的少女李玩在一年间的成长故事,描绘了一幅中国式教育下的群体画像。由于父母离异,她只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。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、陪伴和爱。父亲希望通过一条宠物小狗完成与女儿的和解与沟通,李玩为狗取名“爱因斯坦”。李玩暗潮涌动的青春因“爱因斯坦”的意外走失而陷入困局,开启了无奈的成长之路。面对家里的顶梁柱和施暴者——父亲,十三岁女孩在父权的强压下,从青春叛逆的个性逐渐成长为懂事顺从乖巧的“小大人”。在“必须听话”的中国式教育和“必须懂事”的压力之下,她完成了属于自己的暗色“成人礼”。

    “共鸣”,是这部电影在网友们口中发出的最大声音。有不少人在看完电影之后,都在各个社交平台上表示,在这个故事中能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——从小到大的过程中,在“中国式家庭教育”里,受到了太多暗流汹涌的“家庭冷暴力”、“大人哄小孩”的哄骗和不平等的对待。这些都是当今社会的热点和痛点话题。

    张雪迎饰演的李玩,不仅是一个典型的青春叛逆期少女的人物形象,还是一个典型的“中国式成长”模板。一件件发生在少女李玩身上,对成年人而言是不值一提的小事,却对少女的心灵有着巨大的挫灭。而电影展现出的更深次的病症,则在于社会主流中所根植着的男权思维对女性意见的轻视,这也是电影让女性观众更为感同身受的原因。

    李玩在外人面前是乖女儿,但是当家庭的“暗暴力”施加她身上时,她也能尝试着用自己的身心去抵抗:在情绪上头时便外出喝酒、与家人发生争执、外出不回家。坦率地说,做出这些举动的她,希望成年人能够尊重她,与她产生平等的对话。而这一切到最后都落空了。其实,李玩比绝大多数的13岁孩子,行动力要强上很多,大部分人连反抗的余地都没有,只能成为暴力下“沉默的羔羊”。

    导演曹保平说,“《狗十三》挑战的,可能就是所有家庭,所有父母、孩子视角下的那种习以为常。”在一个少女成长的过程中,来自社会世俗的目光和来自家庭的要求,对她的驯化就如同在训练一条狗。“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,一切就好像自然地发生了,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很残酷的,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。”这就是导演曹保平的初衷,他将这个阶段称为“长大成人必经的艰难岁月”。

    电影中,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位置,并且成年人有成年人的痛苦、孩子有孩子的苦恼,所有无可奈何加起来,最后承受不住的肯定先是孩子。如果观众站在父亲的位置和视角上,会发现肉眼可见的疲惫感,始终写在他的脸上。

    电影开头的一幕就特别刺眼,在他和李玩发生争执后,他所尝试的和解办法就是拿出一沓钞票给她买东西来讨好她。当弟弟出生时,他隐瞒了李玩,害怕刺激到她;他强迫李玩选择英语兴趣班,那也是因为能有机会通过比赛直升高中,让她不用参加中考;为了这个并不足够富裕的普通家庭能生活下去,作为全家的经济支撑,他也只能选择参加商业伙伴的晚宴,而非带着李玩去天文科技馆。

    《狗十三》,一场暗色成人礼下的成长阵痛

    在成年人的世界中,人与人的交往模式是高效的实用主义方式。但是,他们从工作到家庭的场合变换间,却很难做到圆滑地切换。于是,外界的压力在家庭内部施加给了孩子,无可避免地和孩子产生矛盾。每个大人都在试图做出让步、容纳和付出,为这个家庭的未来更好、为李玩的未来更好。无论谁站在自己的位置上,立场都没有错,但当他们组合在一起、当这个家运行起来,便充满了矛盾和漏洞。李玩一直努力不妥协、尝试去与这个“为她好”的家庭进行碰撞,结果只能是撞得头破血流。

    《狗十三》所提出的教育问题,并非是空中楼阁。对待这部电影,曹保平采取了他一贯以来的类型化处理。在电影中,他用许多编剧技巧和视觉符号,不断地直白点题“论青春之死和世界之囚”,可谓严丝合缝、精巧准确,尤其是少女李玩跑去天文馆的路上灯一盏一盏地熄灭、发现真的“爱因斯坦”后默不作声地离开这两场戏,完全把“编剧思维”放明面上。这样的处理,让电影丧失了更多况味的可能,但同时也把他所想要表达的主题更进一步地揭示。

    在类型元素的包装之下,《狗十三》尽可能地把中国式家庭的矛盾、冲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,同时亦有一定的社会批判,让观众在“细思极恐”和“感同身受”两种观影体验中,接受到“什么是好的家庭”和“如何去爱”的教育。

    言辞辱骂、体罚、殴打,造成了电影中李玩压力过大的心理状态,同时也是不少“中国式家庭”的写照。教育,是要让每个孩子的天赋都能得以伸展;但以现今社会上对家庭教育的认定——能让孩子考出好成绩的才是好家教、能让孩子乖乖听话、一声不吭的才是好家教,这才造成了批量的“怪兽父母”。

    《狗十三》,一场暗色成人礼下的成长阵痛

    因为爱所生发的“家庭冷暴力”,能对子女造成多大的伤害?李玩被迫学会的成长,为我们揭示出这个问题的答案:让我们学会长大、学会伪装的第一管催化剂,也许并不是来自于社会外界,而是来自于家庭内部——在家人的控制中所产生的惧怕感。这份害怕,让孩子不再是曾经的自己,只能迅速寻找伪装自己的方式,换取在家庭中更安全的处境。这种成长,令人心酸。

    “我是为你好!”,这是我们大家在成长过程中时常会听到的话语,却想象不到,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,自己可能也会成为说出这句话的人。而这句话,哪怕出发点再好,也显示出了某些家长在对待家庭教育时产生的误区。对于孩子来说,这句话在某种意义上,就是一种“言语上的惩戒”。

    从这个角度看,《狗十三》这部电影对家庭教育的启示便在于此——希望家长们,可以学会尽量根据孩子的特长采取更多元化的教育,而非不断与孩子闹矛盾、起冲突,这才是真正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。少一些压制和控制,多一些平等和沟通,这才是当今多元化发展的社会境况下,家庭教育所希望能够拥有的面貌。

    人已打赏

        ×

        打赏支持

        打赏金额
        • 1元
        • 2元
        • 5元
        • 10元
        • 20元
        • 50元

        选择支付方式:

        打赏记录
        ×

      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

        共0条评论
        加载更多

        打赏成功!

        感谢您的支持~

       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~

        打赏金额{{ds_num}}
        打赏最多不超过100元,打赏须知

        收银台

        订单总价0.00

        剩余支付时间:000000

        手机扫码支付

        使用支付宝、微信扫码支付

        余额(可用: ¥)
      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,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
        其他支付方式